全球股市动荡不安,利空消息层出不穷。聚焦行业,从长剧到电影,自2018年起便预言的“影视寒冬”似乎已进入其最寒冷的时刻。
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剧集开机数量与疫情刚过的2023年持平,同比去年下滑超过50%,为近四年来最低。2025年清明档三天票房累计3.78亿,同比大跌55%,仅次于疫情年,是十年来的最低点。
对于头部电影公司博纳影业而言,今年的春天也同样充满挑战。除了《蛟龙行动》票房失利外,4月3日博纳影业(001330)发布公告,控股股东于冬所持公司部分股份被司法冻结。
事件的影响往往不是立刻显现出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步浮现。谁在感受这股寒风?谁能在周期的挑战中穿越而过?
从2021年盈利能力稳居上市电影公司之首,到2022年斩获600亿元票房的250部影片,再到回A上市实现7个一字涨停,博纳曾一度高歌猛进。然而,短短四年后,博纳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博纳的辉煌时刻始终与主旋律商业大片紧密相连。“山河海三部曲”(《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中国胜利三部曲”(《长津湖上下》《中国医生》《无名》)等三部曲系列的10部电影,总共创下220亿票房。
2021年,《长津湖》凭借57.75亿元票房,连续数年稳居中国电影票房榜榜首,直到《哪吒2》问世。然2022年的疫情冲击以及去年电影市场的低迷,令电影公司普遍承压,博纳主控的几部大片票房未能如预期,影院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主旋律以外的类型影片普遍失利,进一步加剧了商业压力。
去年,成龙主演的《传说》,总制作及宣发成本高达3.3亿元,最终票房仅为8000万+;《红楼梦金玉良缘》制作宣发预算同样接近2亿元,筹备时间长达数年,但票房仅为600万元。
2024年4月,于冬在北影节的论坛上表示,博纳将资金完全投入到《蛟龙行动》上。“由于拍摄周期长、制作周期长,这把公司现金流完全耗尽,中小影片也只能停下来等待这个项目完成。”因此,博纳近两年影片数量减少。
今年春节档,投资约10亿元的《蛟龙行动》备受期待,甚至于东亲自出面宣传,但这部号称年度投资最大的国产电影,最终票房仅为3.54亿元,无疑再次给博纳带来沉重打击,这笔巨大的亏损将在今年的财报中反映出来。
博纳近三年财报变化,折射出其由春风得意到如今低谷的转变。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1.2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63亿元;2022年,收入下滑至20.1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551.06万元;2023年,博纳的业绩继续下滑,营收为16.0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53亿元,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继续亏损6.37亿元至8.81亿元。
与此同时,博纳的现金流压力也逐渐显现。据博纳影业1月23日公告,计划向上海亭东借款不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含),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总负债为87.2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60%。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额为20.14亿元,占流动负债的47.9%。
展开全文
据悉,此次股份冻结与于冬个人事项有关。于冬持有的1.37亿股被冻结,占其所持股份的48.7%,且这些股票属于首发前的限售股,冻结期自2025年3月31日至2028年3月30日,由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执行。
即便如此,博纳依然在继续押注主旋律。2024年12月,谍战题材电影《克什米尔公主号》已开机;大型史诗电影《四渡》也于2025年1月开机。博纳同时在拓展其他领域,去年上线了AIGC短剧和主旋律剧《上甘岭》,并在剧集上进行探索,推出了《林则徐》《濠江潮涌》《明月几时有》等作品。
博纳的困境,从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电影行业面临“缺乏用户思维”的问题。筹备周期过长,意味着更大的投资风险。《蛟龙行动》的失利并非质量问题,而是题材的选择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观众对于爱国情怀的热情依然存在,但对传统类型影片的兴趣逐渐下降。疫情后,观众对电影娱乐性、情绪调节的要求上升,而对传统类型片的兴趣减弱,爽片成为票房突破的关键。
今年清明档失利,缺少有力的“压舱石”,也缺乏能够成为“黑马”的爽片。在内容需求变化的背景下,博纳的传统“重工业”模式,可能不再适应影视行业的寒冬。
短剧风潮下,电影和剧集都需要更多创新和灵活应对,传统大投资制作可能难以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继续保持优势。在市场变动中,传统影视五大民营公司面临着排名的悄然变动,光线的谨慎策略反而帮助其稳占头把交椅。
在电影和剧集市场面临“长剧向短”大潮的背景下,影视公司如何应对成本压力和创作方式的转型,成为了所有平台和创作者必须直面的挑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