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怎样交谈和跳舞

导语:鹦鹉之所以可以说话和跳舞与其特殊的大脑结构有关

关键词:鹦鹉;模仿;跳舞;外壳区域

谁是个聪明的孩子?(图片来源:D Coetzee/Flickr, CC BY-SA)

许多动物—包括海豹、海豚和蝙蝠—能用声音交流。然而,鹦鹉是为数不多的天生就能模仿其它物种的动物。目前有研究精确地找到了可能相关的大脑区域—该区域也参与对运动的控制。此发现也有可能解释为什么鹦鹉能像人一样说话、跳舞。

我们知道那些能够鸣叫的鸟(包括鹦鹉)的大脑中有一个独特的支配发声的中枢,叫做“核心”。但是,唯独鹦鹉“核心”周围有外环,或者称之为“外壳”。在其周围还有一圈支配运动的区域。鸟类比脊椎动物更早形成这一传导通路。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独特的外壳系统起什么作用,研究小组选取了9种不同的鹦鹉,分析基因在这些传导通路中的表达。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在控制鸟类鸣叫的大脑区域中比较活跃的10种基因。

他们发现与其它鸟类相比,在上述三个大脑区域,鹦鹉具有一套复杂的特定基因表达模式。也就是说,鹦鹉独有的发声学习(比如模仿)主要由大脑中的外壳区域以及运动区域控制。这真是出人意料,因为之前的研究一直假定只有专门的核心系统才与发声学习有关,而外壳与说话无关。

我自己做的研究显示,人类大脑中控制认知的区域和运动机能之间的连接支配着语言功能。

研究人员也研究了鸣禽和蜂鸟,发现外壳区域确实是鹦鹉独有的。然而,他们也提到未来的研究需要搞清楚关于模仿的确切机制。

模仿游戏

很多种鹦鹉(包括食肉鹦鹉,已知最古老的鹦鹉)都有外壳系统,这表明发声能力早在大约两千九百万年前就已经进化形成。这个时间大概相当于人类祖先从别的灵长类动物进化出去的时间。

研究人员猜测鸟类大脑在进化出了声音核心系统之后又进化出了类似的外壳结构,同时外壳中心还拥有新的功能,比如模仿。因此研究鹦鹉的外壳结构有助于我们识别人类大脑中进化出的拥有特定功能的其它相似区域。

很难相信鹦鹉大脑可以做很多事情。(图片来源:Courtesy of Jonathan E. Lee, Duke University)

只有鹦鹉、人类和某些鸣禽可以模仿别的物种。鸟类和人类虽然差别很大但是他们都会模仿,这就是 “趋同进化”,即两个不同的物种进化出了相似的功能结构。

模仿要求较高的智力以及复杂、特殊的思考的过程。例如,首先必须接收声音信息、然后被器官组织翻译、最后才是声音的再现。鹦鹉中核心、外壳以及运动系统复杂的特殊结构支持着这些模仿过程,使得这些物种能够将来自外部环境的声音信息与发出这些声音必需的精细行为联系起来。当前没有证据表明鹦鹉有任何特殊的用于说话的发音器官,它们的大脑似乎负责了大部分的工作。

让我们一起跳舞

有趣的是,作者也指出人类和鹦鹉属于另一类动物—听音乐时身体能随节奏摆动的动物。在世界上所有的动物中,几乎只有鹦鹉和人类能够自发地跳舞(奇怪的是,这类动物也包括大象,它们也可以随音乐摆动)。

鹦鹉的这种跳舞行为与外壳周围的非声音控制区域有关,这个区域使得它们具有一定的识别声音规律的能力并将其与行为联系起来。

这个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鹦鹉与其它鸟类如此不同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事实上,研究人员说他们很吃惊,他们发现的大脑结构居然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认识到。

作者简介:Larry Taylor,诺林伯利亚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讲师。

(翻译:张文泰;审校:朱佳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