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为何仍有人相信“命中注定”?解读中国式思维的利与弊

有一些被后人所推崇的圣贤,也大都喜欢写一些让人理不清道不明的话,如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又如千古奇书《周易》等,皆是一些让人解读上千年也不一定搞得清楚的文字。

当然,人们之所以喜欢研究这些文字的前提,最主要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人们相信它们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二是人们在解读的过程中,能不时地找到一些与自己的思想或认知相契合东西,于是才对这些文字深信不疑。

而“命中注定”也是如此。

当一个人相信“命中注定”之后,他反而能够自主依照“命运轨迹”的要求来纠正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动念,不至于无所顾忌全无底线,甚至会自主生出类似于信仰那样的敬畏之心。

甚至可以说,相信“命中注定”的人,更容易释怀,不再纠结,于是会过得更加自在。

这就是人们相信“命中注定”有利的一面,也是中国式思维有利的一面。

二、中国式思维有弊的另一面

如上所说,相信“命中注定”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会有弊的另一面。

那么,相信“命中注定”有何弊端呢?

其实相信“命中注定”的人,大都有以下三种弊端,即:

一是比较消极,不思进取——既然命中都注定了,那么,再努力或奋斗也没有意义,这就是弊端之一。

二是很难有创新能力,也就是说,相信命中注定的人,往往都容易安于当下,困在某一固定思维当中,很难突破思维的局限,而这其实也正是中国式思维的弊端之一。

三是相信“命中注定”的人,容易逆来顺受,缺乏必要的抗争能力。

由此可见,“命中注定”这一说法与认知,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而这也正是契合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中国式思维。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现实当中,才会有许多人愿意相信“命中注定”这一说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