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400字,阅读约3分钟
笔者留意到,根据最新的报道,最近爆火的云南哀牢山,记录了一种全球极度濒危的鸟类——海南鳽(yán)。海南鳽是中国特有的鸟类,估计野外数量仅有约1000只。多家媒体的报道称:这一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因此被列为全球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在云南新平县的哀牢山金山丫口环志站,过去三年内,监测团队持续跟踪海南鳽的迁徙活动。这一成果表明,该地区在海南鳽的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鳽(yán)是一类属于鸟纲鹭科(Ardeidae)的鸟类,通常生活在湿地、河流和湖泊附近。它们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包括长腿、长脖子和尖锐的嘴,通常吃小鱼、昆虫和其他水生生物。鳽的体型一般比较小,羽毛多为暗色,适合在水边栖息和捕猎。
(上图:海南鳽,在IUCN红色名录中是“濒危”级别。图源: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900)
海南鳽(学名:Oroanassa magnifica,英文名:White-eared night heron),也称海南虎斑鳽或海南麻鹭,属于鹭科海南𫛚属(学名:Oroanassa)的唯一物种。它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安徽、福建、浙江等地,以及越南,通常栖息在山间河谷及其附近水域。海南鳽的模式产地为海南五指山。这一物种由Ogilvie Grant于1899年首次描述。根据IUCN红色名录,海南鳽被列为“濒危”物种,其种群数量极为有限,现存成熟的个体的种群数量估计仅在250~999只之间。这一物种的栖息地分布在2,180,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但其种群正在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狩猎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尤其是由于对木材和农业用地的需求。
展开全文
上图来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
荒野、原始森林生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哀牢山最新很火,它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一条主要的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延续。那片地区孕育着原始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山脉上覆盖着大片的森林,栖息着多种珍稀动物和植物,包括一些濒危物种。哀牢山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尚未受到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海南鳽会被发现在哀牢山现身。
不过,多家媒体报道里面称“比大熊猫还珍贵”,虽然用意是好的,笔者有一点想要纠正:这么说是不妥的。
二者虽然都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上,“比大熊猫都更为珍稀+濒危”的物种多了去了。大熊猫,其实没那么濒危了,经过那么多年的巨额资金投入,早就降级了。上面这个说法,这个逻辑的前提是“大熊猫很珍贵”,并蕴含着“需要对大熊猫投入更多的保护资源”的意思。事实上,许多物种都比大熊猫更为珍稀、濒危,但是得到的资源远远不够。直接将两个物种进行比较,可能会给读者带来误导,尤其是在对“珍贵”这一概念的理解上。珍贵的定义不仅仅基于数量,还包括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认知等。大熊猫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公众关注度与海南鳽截然不同,简单比较可能会忽视这些因素。所以我说,这是一种错误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传播的误区。
维基百科的信息显示:海南鳽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安徽、福建、浙江等地和越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山间河谷及附近水域。而《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 141-142)显示,该物种国内分布在海南, 广西, 安徽, 福建, 浙江。以上二个信息源,都没有提到云南、没有提到哀牢山。这或许也说明了,尽管这一物种在过去曾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但最近的监测数据显示,海南鳽的分布范围有所增加,若相关数据能够证明这一趋势与种群数量的增长相关,则未来可能有望重新评估其保护状态。
在此,笔者也再度呼吁一下:不要再把某个物种与大熊猫比较了。实在是太俗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评论人 | 沈一杭
编辑 | Samantha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22697232/9360364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8D%97%E9%B3%BDhttp://www.bioinfo.cn/db05/BjdwSpecies.php?action=view&id=137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