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恣日斋僧功德殊胜,为了让大众都有机会修福德,佛陀敕令文殊师利菩萨分派菩萨和阿罗汉们去应供。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只有阿难,早先已接受了他人邀请,远行尚未归来,便未算入应供僧众的人次之中。他在无上座或阿阇黎相伴的情况下,途中独归。由于当日未赶上分派应供,故只能自己托钵,于他所游之城,挨家挨户的次第乞食。
应器,亦叫应量器,当应量乞食,不能贪著的意思。梵语钵多罗,即出家人受食之钵。。
阿难无上座或阿阇黎陪伴,阿难途中独归, 这似乎预示着阿难将有事情发生。为防止破戒或意外伤害,佛陀曾制定的戒律,比丘外出一般要两人以上同行。如果同行人中有上座或者阿阇黎,就不容易遭受魔障。
上座通常分四种。年龄较大的为生年上座,受戒年数较长的为戒腊上座,福德深厚的为福德上座,智慧明了的为法性上座。阿阇黎译意为轨范师,意思是有合宜端正的行为,堪做众人的表率。
由此可见,佛制定的戒律,都是对众生的爱护。现在阿难落了单,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心中谨记佛陀的教诲,要次第乞食。从第一家到最后一家檀越,都是自己的供斋施主,不分别是净还是秽,是尊贵的王种刹帝利,还是卑贱的屠户旃陀罗。他都要遵循佛陀所教之方法,广行平等之慈,不择除卑微下贱的人家。他发意要圆满成就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福报。
根据佛陀制定的乞食制度,比丘沿门次第乞食,最多不能超过七家,如果无人供食,当天就得挨饿。因为其余的比丘都去应供去了,室罗筏城乞食的大概就只有阿难一人。因此日特殊,菩萨罗汉们都有应供,故而其它人家也未必准备好了清净斋食,故而阿难挨饿也是有可能的。
檀越:由梵语“陀那钵底”音译、意译而来。“陀那”是“施”的意思,音译为“檀”。“钵底”是"主"的意思。“檀”字加一“越”字,意取从施舍做功德,可以越渡过贫苦之海。檀越也常译成檀那。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阿难思维佛陀的教导,他回忆起佛陀曾诃责须菩提和大迦叶是小乘阿罗汉,因为他们乞食时心有贫富之别,心不平均平等。阿难钦佩仰慕如来,如实开阐平等乞食之法,没有遮掩袒护两位弟子。从而灭度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疑惑和诽谤言论。
佛陀之所以须菩提和大迦叶是小乘阿罗汉,是因为他们用分别心乞食。须菩提专化富人,认为富人要多行布施,来世才不会因福报享尽而贫穷。而大迦叶则是专化穷人,他认为应该让穷人多种福报,来生才能得到富贵。穷人此生已经很穷,如再不种福,来生岂不更穷?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阿难乞食途中,走过室罗筏城城外无水的壕沟之后,缓步来到了城门口。他仔细整理了自己的威仪,严肃恭敬地准备修持乞食法门。因为阿难次第乞食,途经妓院在妓院乞食时,他遭遇到了大幻术,被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一种邪咒)摄受到行淫床席上,淫躬抚摩,眼看戒体就将毁掉了。
戒体,指修行人受戒后,心念中而产生的防非止恶功能,它类似于世间法中的誓言。修行人一旦失去戒体,则戒德全失。故而修行人为护戒体甚至不惜生命。而阿难此时,就是在这种毁戒体的危险之中。
那么,摩登伽为什么要用邪咒来迷惑阿难呢?这也是有前因的。摩登伽的女儿名叫钵吉谛,汉语译为本性,意思是,她虽堕落成淫女,但未失本性。她与阿难过去曾有五百世都为夫妻,故一见阿难就生起了往日爱习。为了能让阿难做她的丈夫,她甚至以死为要挟。她的母亲摩登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用邪术来迷惑阿难,满足女儿的心愿。而此时的阿难正在独自行乞,机会很难得。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佛在波斯匿王王宫用斋,知道阿难被淫术所加。用斋完毕赶紧回祇桓精舍。波斯匿王以及大臣、长者、居士,都跟着佛一起回到了精舍,期待佛陀讲重要的大法。
俗话说,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阿难定力虽然不足,但在戒体将毁的危急时刻,心中动念向佛陀求救,故而佛陀立刻就感应到了。一般而言,佛陀在斋主家用完斋后,要为斋主讲法以示酬答。但这一次,佛陀斋毕旋归,波斯匿王、大臣、长者、居士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也都跟着佛陀一起回到了祗桓精舍,他们想佛陀大概是有大法要讲了。
阿难已是初果罗汉,博闻强识无人能及,被誉为“多闻第一”,为什么还会遭遇邪咒之难呢?有人因此产生偏见,认为多闻无益,不如专修定力。但如果偏于定功,没有闻解,虽终日专修,却不知道为何而修,往往也会劳而无功。就像从广东去北京,得知道北方在哪里?把心定在佛号上,要知道佛是谁。一门深入,一定是定慧等持的一门深入,如此才能解行相应。
当觉《边读边聊楞严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