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见不到真龙,因为龙根本没有消失,而是隐藏在人类世界

《辽史·太祖本纪下》记:“神册五年(920 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

《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

《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是也。龙的形象特点总结起来就是: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关于龙的叫声,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汉朝到隋朝,在长达800多年的时间里,正史中记载龙的地方有100多次,但在野史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龙的事情,到了唐宋之时,在正史中记载龙的部分更多,比如在《宋史》中,就记载了在乾德五年到干道五年,关于龙的记载就多达9次之多,元朝时期也记载了14次,到了明清时期也记载了总共上百次。

1934年辽宁营口也爆出有坠龙一事,据说当时这巨龙的尸骨还被日本人带走了,十年后松花江再次发生坠龙事件,据说当时这龙在追落后又自己飞走了,这果真神奇!

1982年,在东北辽宁的查海遗址,考古专家挖出了一条石堆塑造的真龙。专家确认,这一条石龙有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虽然显得粗糙,但却和后来的龙极为相似。而且,查海遗址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是截至目前的“中华第一龙”。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专家又有巨大发现。在这一距今6500余年的遗址中,不仅有蚌壳摆放了一条龙和一条虎,其中这条“真龙”有1.7米,还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极为相符。1993年,在湖北的焦墩遗址,考古专家又发现了一条卵石摆塑成的真龙,长约7米,龙首高昂,躯干横陈,扬角张口,腹下有足,背部有鳍,尾端上卷,鳞片层层,形态与后世的极为相似。这一遗址距今6000余年,也是长江流域第一次挖出“真龙”。从以上三座遗址考古发现来看,《史记》中记载的“黄帝合符造龙”历史,已经被彻底颠覆了,因为黄帝距今不到5000年,而中国龙的出现至少有8000年历史。

甚至这1995年安徽爆出巨蟒渡劫事件,据说当时这是有一条千年蟒蛇精在渡劫化龙失败后灰飞烟灭,这一切一切的传闻似乎都证实了龙的存在。

1996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中国龙”化石,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该化石收藏于贵州省安顺市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保存得非常完整,总长七点六米,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角对称,长约二十七厘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传说中龙的形象。贵州关岭新铺的“新中国龙”化石的“龙角”,为中国首次发现,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为龙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龙作为上古时期的神兽,孕育天地灵气而出生,和凤凰、麒麟同为天地间的三大神兽。龙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在上古时期称霸天空和海洋,被誉为鳞虫之长和海中之王。在古代时期还偶尔有龙出现的吉兆,为什么到了现代龙却彻底的消失不见了呢?

龙的力量如此强大,它们的足迹曾经遍布天空与海洋,不可能凭空的消失灭亡。唯一的解释就是龙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不想被人类所发现。从上古时期到现在,天地灵气越来越稀薄,早已经不再适合龙的修炼与成长。

再加上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各种科技日新月异,而建国之后不准成精的法则更是彻底隔绝了龙的修炼之路。而龙如果还像古时候大张旗鼓的出现,必定会引起人类世界的恐慌和彻底推翻了无神论,整个社会秩序必定会崩塌。

所以迫于种种原因,龙决定把自己隐藏起来。它们幻化成人类的样貌,融入到了人类的社会中,和普通人一样上班工作,行走于人世间。不过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是,它们的寿命相比于正常人类要漫长得多,从古至今它们已经独自走过了上千年的岁月。

既然没有,如何来这养龙,乘龙直说?是无数古代人的臆想么?如果龙真的存在,它为什么要隐藏呢?

雷雨江山起卧龙。——刘禹锡

龙也许并未消失,只是现代社会早已经不再适合龙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存活下去,它们隐藏自己、伪装自己,使自己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也许龙就在你的身边。

广大读者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留言和评论哦,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刘砚平,河北沧州人,1973年出生。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字:一介之才,网名:晴朗的心、清闲一客、我心在明月。系中国智库文化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育专家及平台建设专家、(文旅部)全国美术考级监考官、中国人民大学助理讲师。

自幼酷爱绘画,刻苦钻研绘画艺术。年少时,向齐大鹏、王树珩、潘清溪、杨泽等先生学习国画,书法;后拜入国画泰斗喻继高大师门下;曾受教于霍春阳、高金福、王界山、李翔、李燕、程大利、何延喆、杨琪、毛国典等导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