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龙门过大年
逛集市 赏民俗
小布今天为大家送上
龙门县春节主要活动攻略
1、新春民俗活动
上灯
“上灯”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为村里新出生的小孩摆酒庆贺,同宗祠的村民集中在宗族祠堂,接花灯、上灯火、祭祖先、请舞狮队助威助阵,悬挂花灯祈福。
活动时间:2月10日(正月十三)
活动地点:永汉镇鹤湖围
活动时间:2月8日-12日(正月十一至十五)
活动地点:平陵街道各村
醒狮闹新春
活动时间:1月29日(正月初一)
活动地点:龙华镇圩街
活动内容:龙腾狮舞闹新春,万象更新人欢喜,喜气洋洋,金鼓齐鸣,醒狮齐聚献艺,拜年贺岁,迎接蛇年的到来。
舞狮
活动时间:1月29日(正月初一)
活动地点:蓝田瑶族乡小洞村沙河小组
活动内容:巡游闹新春,入户拜年迎春接福。
2、新春游园会
汉服打卡拍摄、春节习俗游戏、财神巡游、篝火烟花晚会。
活动时间
春节期间
活动地点
百果里果旅综合体
3、年味市集活动
年货、美味小吃、特色文创......让你一次逛个够。
活动时间
春节期间
活动地点
百果里果旅综合体
4、“消失的行业记忆”图片展览
“消失的行业记忆”图片展由36件画作组成。作品以简洁的笔墨和写意的线条,配以质朴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了补镬、油帽、铲刀磨铰剪、流动烟摊、拉猪郎等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行业百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情怀,构筑成一份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展现了过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印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美好。
活动时间
1月18日至3月16日
活动地点
龙门县博物馆二楼展厅
5、新春文体娱乐活动
(1)2025年贺新春少儿文艺汇演
活动时间:1月29日(正月初一)
活动地点:龙门县文化馆小剧场
活动内容:为本地少年儿童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用儿童汇演的节目形式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2)篮球友谊赛
活动时间:1月29日(正月初一)
活动地点:邬村村
活动内容:为丰富村民节日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友谊,增强乡村凝聚力,邬村村党群服务中心于春节前(或年初一)组织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友谊赛活动。
(3)2025年新春元宵粤曲欣赏会
活动时间:2月12日(正月十五)
活动地点:龙门县文化馆小剧场
活动内容:以“唱响新时代·欢度中国年”为主题,用粤曲表演的节目形式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4)2025年龙门县第五届新春云音乐会(线上活动)
活动时间:2月12日(正月十五)
活动内容:为本土音乐人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让市民领略龙门原创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促进优秀音乐文化在群众中的推广和普及。
6、元宵节活动
活动时间:2月11日(正月十四)
活动地点:龙田镇王宾村党群服务中心
活动内容:组织村民一起包汤圆,吃汤圆,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氛围。
蛇年春节
是首个世界非遗版的春节
龙门有丰富的非遗项目和传统习俗
一起来细数龙门春节里的
非遗项目和特色传统吧
↓↓↓
上灯
龙门“上灯”习俗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上灯”的意思就是天恩赐福奖赏天庭放子入族,传宗接代,寓意“添丁”。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初十九,龙门各个村落都会按照当地习俗所指定的日子,由户主抱着去年出生的男婴,带着拜祭品向列祖列宗参拜上灯。把新做的灯挂在祠堂祖宗牌坊面前的梁上,并把男婴名字登记入族谱,意指光宗耀祖,发扬光大,人丁兴旺。晚上宴请亲朋好友在祠堂喝“灯酒”以表庆贺。祠堂内,去年添了多少个男孩,就挂多少盏灯。挂上的灯每天早上由村民添上新的灯油至农历十六,不致熄灭。
“上灯”习俗的流程有:祭祖先、接上灯、吊灯、上灯火、请狮队助威、燃放烟花、喝“灯酒”庆祝祈福。2018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做棚
“做棚”是流传于龙门县龙华、永汉、麻榨等乡镇的春节民间习俗,通常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正月底),集中选一个最佳日子(称为“棚日”)。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龙门县志》卷三风俗篇中记载:“……元日禮神祀祖烧爆竹飮柏酒親友交賀三四日乃已”,证明“做棚”习俗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
“做棚”习俗的流程有:舞狮拜祭祠堂;搭棚,请粤剧戏班做大戏;抢猪仔;晚上在祠堂里或祠前小广场做棚聚餐;请电影队放电影招呼亲朋好友。“做棚”当天鞭炮齐鸣,醒狮舞起。2018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龙石头醒狮
龙华“龙石头醒狮”由古时的南海郡、番禺郡即今天的珠江三角地区流传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明清时代狮头是用木头做成的。
龙华“龙石头醒狮”以融舞蹈、音乐、武术为一体,表演套路:一般为两支狮,由狮子睡觉开始,锣鼓擂响,狮子熟醒睁眼,洗须舔身、抖毛、寻青、踏青、争青、吐青,充分演绎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栩栩如生。2015年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王赛春堂舞貔貅
“王赛春堂舞貔貅”以融合舞蹈、音乐、武术、故事为一体,讲述貔貅和沙和尚为村民寻找干净水源的故事,有着饮水思源之意。其角色有貔貅、沙和尚、黄猴仔,采用锣、鼓、钹击乐伴奏。随着喜庆祥和、威武雄壮的锣、鼓、镲敲击声,沙和尚左手执印扇、右手执柳青出场。沙和尚右手拿着柳青拍打貔貅,用柳青引着貔貅向东、南、西、北叩拜四方神仙,寓意狮子游四方,吸纳四方之财,天下百姓风调雨顺。2018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舞龙
“舞龙”是流传于龙门县城周围农村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民间又叫 “耍龙灯”,其形式多种多样,凡喜庆日子,皆以舞龙助兴。舞龙主要动作有盘龙、滚龙、游龙等基本套路,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活泼敏捷,神形兼备。2017年入选龙门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春牛舞
春牛舞流传于龙门县各乡镇,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具有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每年每逢春节或开耕时节,择日进行春牛舞表演。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用于教育农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并以此形式祈求当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赞颂耕牛不辞劳苦、勤劳耕作,寓意农家要秉承牛的不怕苦不怕累、勤劳坚忍的奉献精神,表达对农家宝的爱怜之意。随着时代进步,这种民间演唱舞蹈形式已较少见。2017年入选龙门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出凤
“出凤”是流传于龙门县城周围农村的民间舞蹈,一般在春节、元宵开展,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民间“出凤”的主要内容是颂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表演者身套用竹篾编织、经装裱绘制、并以绣球等装饰而成的凤,由音乐、锣鼓伴奏进行表演。“出凤”动作轻松抒情,慢而有规律。整个舞蹈过程突出了凤凰的独特动作。2017年入选龙门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年饼
龙门年饼流传于龙门县各乡镇,起源于500多年前的明代,那时就有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龙门年饼以优质冬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佐料精制而成。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龙门年饼造型独特、形态各异,多以圆形为主,取月圆一家大小春节团圆之意,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2015年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大笼糍
龙门大笼糍盛于明代初期,它是年糕的一种,春节时期用于祭祀或送礼的传统食品。大笼糍主要材料是糯米粉,主要辅料是食用碱沙(主要作用是加强其口感和调色)。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这三天是做大笼糍的传统日。开笼一般在新年农历正月初二。大笼糍传统的食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大笼糍切片,蒸煮后,蘸糖水享用,香甜软糯。其二是切片后放锅里煎成金黄色,煎好后蘸上糖浆或盐吃,口感爽滑,很有嚼头。2015年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腊味
龙门腊味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古时龙门各乡镇的乡村,由于远离圩市,购物不便,人们将自养的鸭、猪于冬至前后,宰杀、腊制,以便贮藏、待客,其风味独特,肥不腻口。秋风起食腊味,近百年来,龙门腊味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腊味食品,腊香四溢,其制作在当地已经形成规模化。这一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2019年入选龙门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25年
请到惠州过大年
逛集市、赏民俗
精彩纷呈
期待与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