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被遗忘的音乐天才,仅靠一己之力就打开一个时代的音乐格局?!

虽然姜夔也是词人,也擅长按谱填词,但他认为如若按谱子填词,“词意”很难完全符合“曲意”,随意修改词又难免削足适履。所以姜夔干脆自己写词自己谱曲,做一个词曲全能一体机。

在那个时代, 自己谱曲被人们又被称作 “自度曲”。

其实宋朝也有不少词人精通音律,如柳永、周邦彦等,但他们都没有清晰的标明哪些作品是“自度曲”,后人自然也就没法断定哪些曲子是他们的原创。

而姜夔则不同,他在每首自度曲前都写有小序说明该曲的创作背景和动机,甚至介绍了演奏手法。例如他在《长亭怨慢》一曲的序中写道: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

除了会自己谱曲填词之外,姜夔还精通书法艺术,《书史会要》评其书艺为:“迥脱脂粉,一洗尘俗”。他自谦称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二十余年都不得其要领的书法,早已让他得以谋生。再加上精通品鉴,姜夔还有“书家申韩”的美称。

姜夔的书法作品

但仅仅是卖字、为人写曲填词,只能算个“兼职”,东奔西走换来碎银几两。在那个时候,读书人不参加科举不寻求个一官半职是没有出路的,这种思想比我们现在追求考编考公考来个铁饭碗还要更执着。

于是20岁的姜夔第一次参加了科举,只可惜,他没有靠得住的强硬后台,也没有名门望族的家世背景,再加上写的文章也不符合考官口味,所以不出意料地,他落榜了。

此时的姜夔已经成年,继续住在已经结了婚的姐姐家不再合适,科举又没中,无处安身立命的他只能独闯江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独闯江湖的姜夔表面上看着潇洒快活,然而个中滋味如何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好在灵感女神还是垂青了姜夔,在他22岁那年。

千古一词与榜一大哥

其实如果有朋友了解姜夔就会知道,姜夔是杜牧的骨灰级粉丝,他的诗词歌赋里,处处能看到杜诗的影子,对杜诗的化用几乎到了自然无迹的程度。而扬州是一座与杜牧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江南名城,所以这闯江湖的重要一站,姜夔选在了扬州。

然而当22岁的姜夔路过扬州时,却惊愕的发现杜牧笔下那座春风十里繁华如烟的扬州城已经十室九空,在遭金兵掠夺十六年后仍呈现出一片凄凉景象。

“过春风十来,尽荠麦青青”,曾经繁华的集市已变成如今的断井颓垣,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凉,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姜夔内心凄怆,有不甚今昔之感,于是就创作了一首《扬州慢·淮左名都》。

曾经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写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如今的姜夔再抬头,发现二十四桥依然在,但这月已不再明,于是他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再回首望去这一片孤寂的空城,姜夔心中顿感苍凉,于是又写道:“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的结尾,也是悲伤到令人心碎的反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芍药,年复一年的开放,它又是为谁而吐艳?同岑参诗所说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一样的慨叹。

一点冷清,一点忧愁,一点少年情怀,成就了《扬州慢》,这首词是他才学的极致体现,不仅出自他独创的词牌,配的曲也是他原创的自度曲,而这首名传千古的旷世佳作轰动一时,终于让姜夔终于在南宋文坛小有名气,

而这首词的爆红让默默无名的姜夔终于看到了一丝冒头的希望,于是在朋友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姜夔再一次踏上了考取进士的旅途上,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一考,就是十年。

十年科考,四回落榜,光阴不等人,姜夔已至而立之年。

当三十岁的姜夔回望自己的前半生,发现仍然是一无所有,没有钱没有房,生活的仍然清贫,而曾经拥有过的一点名,也像昙花一现,比泡沫更易碎。他决定离开生活了三十年的故乡,乘船东下投奔因词结识的南宋大诗人萧德藻。

不过好在这次,命运待他不薄。萧德藻是跟陆游、范成大齐名的文坛大佬,在读过姜夔的词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称赞姜夔说:“学诗四十年,始得一友”。

(图为萧德藻)

不仅给了姜夔一个落脚处,甚至把自己兄长的女儿萧氏嫁给了他,还把他引荐给了大诗人杨万里,让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时来运转,一夕之间姜夔拥有了住所、妻子和知己,与萧德藻的相识改变了姜夔的一生,从这一点上来说,萧德藻真不愧是姜夔的“榜一大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因为一直受着萧德藻的救济, 姜夔心中对萧德藻充满了感激和愧疚,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渴望能够自食其力。

在姜夔心中,那个当进士的梦,重新燃烧了起来。

也许是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想法,1197年,43岁的姜夔给朝廷献上了《大乐议》《琴瑟考古图》,两年后又奉上了《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朝廷方面又给了他一次机会,破格允许他去礼部再参加一次进士考试。

然而这刚刚燃起的一团希望之火,也很快熄灭了。第五次考试失利,是命运对姜夔开的玩笑。可厄运就是不肯放过可怜人,1204年,一场火灾,又让姜夔失去了积攒半生的家产与藏书。

失败贯穿了他的一生,直至他人生的最后一刻。1221年,姜夔病逝于临安的一所小旅馆里,连最基本的丧葬费用都不曾给家人留下,还是生前的好友集资,才将他安葬。

姜夔的一生悲凉而凄冷,然而在音乐和诗词上的建树是惊人的,甚至可以用宋代之最来形容。

因为有着文人士大夫的传统高雅情怀,又精通音律,且倾心于词作字句和意境的锤炼,他的词作呈现出“清空”、“骚雅”的特质,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用“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的极高赞誉评价。

此外姜夔对词序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如果说北宋词人张先开了词序的先河,苏轼又将其发扬光大,那么姜夔就是把词序玩出了“花”玩出了态度,创造了大量具有突破性艺术水平的词序佳作。

姜夔对于音乐上的主要贡献则是留给了后人一部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集》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以及词乐曲调。代表作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

这本作品集为后世作词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后人写词都要照着他写的谱子来填词,也造就了清雅词派,成为宋朝“婉约”“豪放”之外的一股清流。王国维对此做出的评价是:”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

后人通过对这些”旁谱“的研究,可以发现姜夔能娴熟的运用七声音阶和半音,尤其是“4”“7”这两个音常常在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时,被他强调运用,从而构成具有特性的音调。

而这样独特的曲调又与他独具一格的清婉隽雅的词风结合得天衣无缝。杨万里称其有”裁云缝雾之构思,敲金戛云之奇声。”在曲式结构方面,他改变了传统词曲上下阕强求一致、平行结构的规格,根据词的不同内容,“前后阕多不同”。

此外,姜夔献给朝廷希望复兴宫廷音乐的《大乐议》,虽未受重用,但《大乐议》仍然代表宋代民间音乐艺术最高成就,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份了解当时音乐状况的可贵资料。

结语

有一首苏轼的自题词格外适合概括姜夔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他是一个被科举的筛子漏掉的人才,虽然无比渴望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摆脱游食生活,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失意。少年丧父母、青年未中第、中年无房产、老年失积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倘若姜夔生活在今天,大可以凭借写词作曲的才华成为流行音乐界的翘楚,将填词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但在宋代,终究没有这样的机会,填词只是文人的娱乐与社交方式之一,更何况姜夔只写雅词,是阳春白雪的专家,走的是“精英文学”的路线,注定曲高和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但是只要有音乐、有诗词,他就一直活在那个宇宙里,闪闪发光。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 「投稿」查看详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