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自古以来洛汭一带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逸周书·度邑解》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曾瞻望中原,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先秦时期,古人便认为这里是天下中心,《尚书·康诰》中说:“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周洛,四方民大和会。”《尚书·孔注》也说:周公“初造基建,作王城大都邑于东周洛汭,居天下之中,四方之民和悦而集会”。先人于斯缔造文明,使这里成为华夏文化发祥地,成为根文化。伏羲台周围,就有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范围近40万平方米,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为主,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到处散见商、周遗存,还有祭坛台基、房基、灰坑以及作祭祀牺牲的完整猪骨架等。这说明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定居、渔猎并经营原始农业,这个时期大体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时代相吻合。
说到伏羲,当地的传说是:伏羲自幼明敏,观察事物,眼光独到,而且他自有抱负,具有圣者德行。一日,他站在这高台之上,由近及远,看到洛河清清,奔黄河而去,两河相交,形成太极图。伏羲觉得奇妙,又继续观察,发现水纹有数理之象,河岸阡陌有经纬之美,诸物关联,竟有逻辑,他忽然灵机一动,画出了太极图,构演出八卦。后世学者认为,伏羲演八卦代表着华夏民族最早的心灵思维,开启了先民的思想闸门,继而产生的《周易》,成为群经之首,这是古代河洛先民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周易》中的“自然与人和谐”理念,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洛汭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这里除伏羲台外,附近地皇山下还有洪荒沟,沟中有阴阳石,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俩滚动阴阳石成亲的故事,这是在暗喻洛汭乃女娲造人之地。
三
南宋之前,巩义一直是历代王朝政治中心掩映之地,因为从巩义市区西去50余公里便是13朝古都洛阳,凡在洛阳建都的王朝,都把巩义视为京畿之地。巩义原名巩县,取“山河四塞,巩固不拔”之意,也有“巩固京城洛阳”之意。东西长200公里的邙山,绵延到巩义境内,尚有巍峨之势。邙山北侧是滔滔黄河,邙山南侧有清清洛水。而邙山的最东端是神都山,此山战国时是秦国与魏国的交界,号称“秦头魏尾”。神都山的周围从广义上说都是洛汭地区,是以河洛镇为核心,连带康店镇、芝田镇、城关镇的许多村庄,组成的一个洛汭山水圈。
当地人说,由于神都山东端的崖脚伸向洛河,崖脚形状又很像一只大脚,所以俗称“邙山一只脚”,自古以来,这只脚拓境开路,胜迹到处,人杰地灵。一位老农站路边,对我如数家珍:“这一带,出人物!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杜甫。还有从明朝一直富到民国的康百万家族。清朝道光年间的武状元牛瑄,还有他的儿子也考中了进士。还有豫剧皇后常香玉,还有书法家谢瑞阶、陈天然,还有曾经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吴桂贤,还有……哎呀,说也说不完,你去参观吧。”
老农说的这个“康百万”的康家,在康店镇,地近洛汭西沿,再往东走,才是洛汭核心地带。不过康家也是沾了洛汭的光,这家族上自第六世康绍敬(明末),下至第十八世康庭兰,纵跨明、清、民国3个历史时期,一直兴盛了12代,拥有400年富贵史。其发家的第一桶金,靠的是洛河、黄河漕运,所以他家大门上挂的是“河洛康家”门匾。
据巩义市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中期,康家已“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船行六河”是指黄河、洛河、沂河、泾河、渭河、运河。譬如,康家数十条船只,从山东沂河运货物逆黄河而上,或直接前往陕西,或拐入洛河驶往洛阳,来来往往,不放空船,两头都装货,经营盐业、粮食、棉花、布匹买卖,挣得金满船银满地,发大财。
这次,我细看康家的大门,竟是直面洛河,相距仅一二百米,站在跨河大桥上,可清楚地看到康家主宅,我忽然明白了:都说洛汭好,其实是水资源好。有了两河之水,便能开展漕运,精通漕运生意,康家也便发家。
是的,逐水而居自古而然。河水对一般老百姓也没有坏处,这一带的村落,都建在二级台地上,河滩上并不建房屋,即使是河水涨了,也淹不住村庄。在平常年景里,若不发大洪水,滩涂上稻谷飘香,土地肥得流油,乡民的生活好,孩子们营养好,身体发育健全,学习就好,就能入仕,就能当官,就能出大人物。当官的人多了,知道教育重要,纷纷回乡捐资助学,教育上去了,又培养出一批人才,如此良性循环,岂不让乡梓更好?
看来凡是“汭文化”现象,都有这样的良性循环。
四
牛状元府地处河洛镇官庄村。
牛状元牛凤山,乃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癸巳科武状元。当年考试时他27岁,一路顺利进入殿试。在皇帝面前,殿试者无一人敢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武举拉弓力级:八力、十力、十二力,超出“十二力”的弓是“出号弓”)。而道光皇帝很想看看本朝有无拉开“出号弓”之人,他发现牛凤山、孙和平皆有臂力,就钦点两人分试,结果两人都拉开了“出号弓”。
可状元只能有一个!只好再比其他功夫:只见牛凤山拿出弹弓,在桌子上放一瓷盘,盘内摞起100枚铜钱(制钱),一弹弓过去,打飞一个铜钱,当把最后一个铜钱打飞时,盘子还没有碎,这叫“盘中取果”,在场无人敢为。于是牛凤山被钦点为武状元。他后来因功晋封总兵(正二品),成为地方高级将领。
他的儿子牛瑄,科举之路也很顺利,秀才、举人、进士,一路领先,殿试还得了二甲第一名,也就是“传胪”之誉。此人书法好,康百万庄园的匾额,多出自他的手。
牛凤山与牛瑄,一个武状元,一个文传胪,说明洛汭之地,文武人才皆具。其中,文才巨擘当属杜甫,他家离洛河更近,仅一里多,具体位置就在巩义市区东10公里的站街镇南窑湾村。杜甫为诗圣,国人都敬重,妇孺皆知,此不赘述。
文脉延续下来,便是代有才人,亦不一一列举了,单说到了当代,洛汭之内又出了谢瑞阶、陈天然两位大书法家。其中的陈天然先生,曾谈到他的书法风格与地域风物之联系。他说:“我的家在河洛镇柏沟岭村,那里有很多的柿树。我常躺在柿树下看《水浒》,发现柿树枝像颜体的转折,受到启发。”他这一讲,我忽然明白他的书法淳朴厚重之中,带着猛厉粗豪,果如柿树的枝干剑拔弩张,又像柿子树表皮粗粝兼丰润,这不正是洛汭里风物给他的灵感么?
常香玉的家,在河洛镇董沟村。她开创了一个豫剧流派“常派”,是可以进入中国戏剧史的人物!记得我的母亲常说“看了常香玉的戏,三年不生气”,足见常派的艺术魅力了。她那么好的嗓音,得益于洛水滋润。村里的老人说:妙玲(常香玉的原名)吊嗓子,总要面对清凌凌的洛河水,这河水给她添了灵音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