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用户为了什么而付费?
这里涉及到营销中的承诺,课程设计者应该要说明这个课程的边界:不能干什么,夸大就会形成误导。
说完卖家端,再说说买家。
在我看来,韭菜想要不成为韭菜,关键在于对自己是否有清楚的认识,你必须要有识别真伪的眼睛,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李一舟这个Ai课程之所以能卖的那么火,和当时的宣传环境是分不开的,正值Ai爆火,各种概念层出不穷,很多人害怕失业。
为了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他们买了这个课程,这个课程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个安心剂,换一个说服讲,就是提供了所谓的情绪价值。
你以为他们是为了知识?其实他们是为了情绪。
这合理吗?很合理,很有用,不是开玩笑。
知识付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的作用就在于此,想要改变能够改变的始终是少数人。
比如说赚钱,有多少人嘴上说想赚钱,其实他不想的,这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当事人心里清楚,自己只是说说而已,真来?算了吧太累了。
知识付费交付的是知识本身,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消化知识的,进而又衍生出来技能付费:这里交付的是技能。
技能付费提供的是针对性的教育,很多问题是个性化的,只能一对一解答。
趁着今天这个话题,来聊一聊一个经典的问题: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就后半句而言,我这里其实有一个更极端的答案:即使你学富五车,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大佬,也依然有可能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公平,你背靠各种智囊团所做出来的决策,可能还真不如我拍脑袋想出来的,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仅仅是一个决策,而一生中要做多少决策?数不清的。
不确定性带来的是未知,未知是针对所有人的,只是程度不同。
真好也真该死的世界。
回到上半句:“听过很多道理”,这里的关键不是“道理”,而是“听过”。
“听过”是很肤浅很廉价的。
如果掌握道理有等级的话,那么这个顺序我想应该是:
了解,明白,知道,做到。
所谓的“听到”只是“了解”,和别人聊八卦没有什么区别,听了也只是听了,没有下一步了。
在我看来,“知道”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知“道”,这可是道诶,你得知晓他的前因后果,知其然更知所以然。
就掌握道理而言,有一个标准,是以做到为知道。
这个角度可以理解知识付费中的所谓的诈骗:
某一类人群是这样想的,我付费了等于我应该直接学会某个东西。
这种想法不是付费,只是在许愿。
所有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但没有人能代替你走路,是陪而不是替。
我们不需要所谓的了解,
我们需要的是彻底的改变。
下次找机会聊聊“知行合一”这个问题,涉及毛选《实践论》、具身认知、王阳明、认识论等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