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竟然不是石头变的,而是古代植物?它是如何形成的?

琥珀原本是树木分泌的树脂,而现在却成为煤炭中的一部分。这说明煤主要是由植物变化而来。在地质历史的某些时期,特定的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煤的形成。在这些时期中,由于适宜的气候条件,地表繁茂着高大的植物,而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水草以及浮游生物。随着后来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陆续被埋在地面低凹地区、沼泽或海洋边缘。这些被泥沙掩埋的植物长期受到压力、地心热力和微生物的作用,原本所含的氧气、氮气以及其他挥发物质逐渐流失,留下的大部分是“炭”(这一过程通常称为“碳化作用”)。最初形成的是泥炭,随着泥炭的深埋,受到压力和温度的作用,碳质比例继续上升,逐渐形成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简而言之,煤经历了碳化和凝胶作用的过程,从而形成了我们熟知的煤炭。然而,煤的形成并非终结,它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仍然经历各种变动和变化。地壳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原本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一些煤层被埋藏到更深的地下,而另一些则露出地表。根据露出在地表的煤矿的“煤苗子”,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煤矿。

煤不仅是一种动力燃料,还是化工和制铁冶炼的原料,因此有着“工业粮食”的美誉。在工业界和民间,煤被广泛用作燃料,提供热量或驱动动力。世界历史上,工业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由煤驱动的瓦特蒸汽机。此外,煤的燃煤热能可以转化为电能进行长途输送,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也是世界电能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国煤炭主要分布于北方和西南。北方煤炭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苏北、两淮、东北、宁夏等地。其中,华北地区的煤炭储量占据了全国的60%以上。山西省以其储量占全国1/3的“煤海”而闻名。然而,在江南八省区,煤炭储量却相对较少。

目前,我国拥有超过1000万吨产量的大煤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辽宁的抚顺、阜新,河北的开滦、峰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南的平顶山,安徽的淮北、淮南,江苏的徐州等12个煤炭基地,全都位于北方地区。

总的来说,煤炭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其形成过程展现了地球演变的奥秘。从古至今,煤炭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也是工业、生活和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