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一锤定音!老师批评学生不再“动辄得咎”,这些红线要记牢

如公开讽刺学生“你是废物”或给学生取侮辱性绰号(案例:某教师因骂学生“猪脑子”而被停职);

3. 连坐惩罚

例如因个别学生犯错,惩罚整个班级(某班因少数学生吵闹被罚抄课文,最终家长成功投诉);

4. 超限度惩戒

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处罚超过五遍的抄写课文(教育部规定:不得布置重复性或惩罚性作业);

5. 选择性惩戒

对普通家庭的学生进行批评,而对关系较好家庭的学生视若无睹(案例:某教师因差别对待学生而被举报调岗)。

法官特别提醒:“惩戒必须与学生的过错相符,打架学生可让其写检讨,但惩罚如扫厕所一个月就是过度的。”

三、如何进行合理惩戒?牢记这三条黄金法则

1. 事前设定规则

开学时,明确制定班级公约,并确保家长与学生共同签字(例如深圳某小学通过这一方式将纠纷率降低了70%);

2. 事中保存证据

确保使用班级监控、手机录音等方式保存证据(如广州的教师自带录音笔以证明其行为合规);

3. 事后设有申诉途径

若学生家长不满,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学校必须在7日内给出书面回复(例如北京某校建立了三级申诉机制)。

网友分享经验:

@教师不易:“每次惩戒之前,我都会明确说明‘根据班规第三条,你需要…’,家长通常都能理解。”

@法律宝妈:“当孩子被罚抄课文时,我会先查阅教育局的文件,确保是否维权。”

四、家长如何应对老师的惩戒?

1. 理性沟通

首先听取孩子和老师双方的意见,不要仅凭片面之词做判断(如某家长因过度冲动砸桌椅而被拘留10天);

2. 依法维权

如果认为教师的行为超过了法律界限,可以向教育局或拨打12345进行投诉(如某教师因辱骂学生而被调查并当月解聘);

3. 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加入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例如上海某校的家长参与制定惩戒细则,至今无任何投诉)。

最高法院也提出建议:“家校应建立互信,教育责任不应只由老师或家长单方面承担。”

结语

2025年4月23日,最高法院的这一判决不仅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正名,更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与支持。正如网友@教育守望者所言:“没有适当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如果随意惩戒,也可能伤害到孩子。”

你是否支持老师在管理学生时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与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